樱花大战:苍翠余烬 OR8B-EP1:咖啡园(5) (第1/4页)
OR8B-EP1:咖啡园(5)
“虽然这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我的意思是,当年德国人如果能打赢世界大战,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奇迹。”迈克尔·麦克尼尔蹲在战壕里,向身边的巴西士兵讲述他的观点,“事实上,【同盟国】能够动员的力量远远不及协约国,以至于他们必须不停地取得战略上的胜利才能够扭转这种先天劣势。然而,世上没有从来不打败仗的军队……协约国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输,甚至像可怜的俄国人那样让敌人攻取比自身还要大数倍的领土——可同盟国只要输那么关键的几次,就没得救了。”
说到这里,他隐约感觉身边的气氛有些压抑。的确,起义军一方在总体力量上处于弱势,而联邦有着绝对优势。刚才这番话似乎把战争的胜负归结于某些战场之外的因素,而这显然不是士兵们愿意听的,那只会让人更泄气罢了。
“……咳,我是说,正因为现状如此,我们必须接连不断地胜利,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敌人最终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结局。”麦克尼尔心虚地看着附近的士兵们,他希望自己刚才所说的话没有给士气造成打击,“你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一场战斗中的位置、明白自己为何而战。有些人是自愿参军入伍、加入这场起义的,所以我也不方便对你们说些多余的话;那些只是因为恰巧在服役而不得不跟随着参加起义的士兵们,我想对你们说的是,你们在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后代争取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被一个你们不认识也不认识你们的人随便决定你们的人生。”
这是他的哲学。为了让下一代人不必被迫拿起武器而投身军旅,是包括麦克尼尔在内的许多D将领及其家属的想法。他没有企图让身边的巴西士兵立即明白这种选择的必要性,也许有些人只有在发觉自己别无选择后才会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况且他本人也不能免俗。敌人的优势过于明显,麦克尼尔若不想让这些士兵半路上因失去斗志而逃跑、倒戈,就必须先找个办法坚定起义军士兵的信念。
即便是仍被命名为第二步兵师的原巴西陆军第二步兵师也面临着困扰着大多数起义军的相同问题:弹药不足、武器装备短缺,这意味着即便是最训练有素的士兵也很快就会在战斗中领悟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相反,物资充足的联邦军得以将大量辅助部队送上前线,哪怕这些辅助部队缺乏战斗经验也无所谓。这种让麦克尼尔和伯顿都有些恼火的底气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才会让联邦军稍显颓势。
而那说不定也很快就会被认真起来的联邦军抵消。
不管麦克尼尔对前景有着如何悲观或乐观的判断,他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协助英勇的起义军战士们赢下一场又一场战斗。双方之间对峙的战线犬牙交错,有些士兵一不留神就一头扎进了敌军的营地,而另一些坚守据点却没及时得到撤退命令的士兵还按照原先的计划执行任务。如此混乱局面为间谍行为和渗透作战创造了有利时机,尤其是对于曾经是联邦军一部分的第二步兵师来说。为此,伯顿主动请命指挥类似的行动,他之前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众人的赞同。
彼得·伯顿进展之迅速甚至远远超出了麦克尼尔的预料。曾经在中东地区潜伏十年的特种兵指挥官仅过了几天就拿到了一些重要情报,并用只有他和麦克尼尔了解的手段转交给了起义军。接到了情报的麦克尼尔发觉,自己的预判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他不得不带着情报去和卡尔多苏上校共同商议并请求上校将整理后的结论告知师指挥部。
“我军在其他战线上的报告也指出敌军调动的兵力比原本预计中的更多,问题在于他们是从哪找来这么多部队的?”卡尔多苏上校百思不得其解,“就算是突然强行征兵,短时间内也无法聚集如此规模的兵力。”
“他们可能给其他州开了一些空头支票以便让那些州服从里约热内卢的管理、派出州军参战。”麦克尼尔把伯顿那串用阿拉伯语方言写出来的加密内容翻译了一遍,他还得再手动解密一次才能得到正确情报。这项工作稍微浪费了一点时间,尽管麦克尼尔并不在意。“看得出来,敌人和我们有同样的打算,只是思考层次不同。”
卡尔多苏上校抓起桌边的面包,在袖子上蹭了蹭(其实他的袖子似乎更脏一些),这才咬了一口。“在总兵力和军事力量都弱于敌人的情况下,于局部形成优势并将敌军快速歼灭以达成战术胜利,这就是我们需要在帕拉伊巴河谷做的。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不如说,和敌人【正面较量】才是愚不可及。”
“敌人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他们所掌握的军事力量允许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局部优势】。”麦克尼尔走到桌边,拿起铅笔在地图上画了几笔,“若这些情报属实,从部队番号和补给使用情况来综合推断……”他停顿了一阵,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神采,“聚集在帕拉伊巴河谷抵挡我军的不是第一步兵师的万余人,而是以第一步兵师为骨干、以州军和宪兵还有警察部队为辅助的七万大军。我想友军过不了多久就会得出类似的结论,他们动手比我们更早一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