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2章 定三关 (第1/3页)

加入书签

【定三关】

显德六年(959)3月19日,柴荣诏幸沧州。

22日,命韩通等人率水陆两军打先锋。韩通不负众望,抵达沧州后,立即疏通水路,把防御阵地推进到了沧州永安县,共计疏通三十六个淤塞处,使水军可以直达瀛洲、莫州,深入到了辽国境内。

4月16日,柴荣抵达沧州,当天就率领数万大军直奔辽国境内。行动之迅速,根本没有走漏半点风声,据记载,当地百姓直到看见了皇帝仪仗,才知道柴荣亲征的事。也就是说,对于柴荣的此番出征,契丹人毫无准备。

这次北伐,是柴荣最高光的时刻,如果说三征淮南是摧枯拉朽的话,那么北征契丹简直就是虎入羊群,轻松加愉快。

4月17日,宁州刺史王洪望风而降;

20日,柴荣任命韩通为陆军总指挥、赵匡胤为水军总指挥,水陆齐发。

22日,柴荣乘船北上,后周的战船首尾相接,长达数十里。这是后周的王牌水军,是击溃了以水军着称的南唐的无敌舰队,现在,他们出现在了北方的水域,那更是无敌的存在,对游牧民族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26日,后周大军抵达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延辉开关投降;

后周水师继续向西进发,这里的水域已经无法承载巨舰,柴荣舍弃巨舰,登岸驰奔。柴荣一马当先,深入敌境,当晚露宿乡间,身边只有不到五百贴身骑兵,周围全是契丹的游骑兵,然而契丹骑兵却不敢贸然上前。柴荣亦镇定自若,毫无惧色。

28日,赵匡胤率先抵达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开关投降;

29日,莫州刺史刘楚信举城投降;

5月1日,后周大将李重进率部前来会师,瀛洲刺史高彦晖举城投降。

至此,短短一个多月,后周平定了瓦桥关以南的全部土地,得三州、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而最高光的是,没有发生一场战斗,没有一人的伤亡,甚至没有射出一箭,城池关隘全是望风而降。

于是,在5月2日这天,柴荣召集诸将,讨论收复幽州。

出乎意料的是,诸将竟然一致反对继续用兵,都主张见好就收。

柴荣非常不高兴。

不打?不打不是我柴荣的性格!柴荣力排众议,派禁军将领刘重进为先锋,进屯涿州固安县。

随后,柴荣亲自来到前线,监督搭建浮桥。

当晚,柴荣回到瓦桥关休息,却突然身染疾病。“是夜,帝不豫”。

因柴荣突然得病,所以只好遵从众议,决定班师。

5月4日,定州刺史孙行友奏报攻下易州,生擒刺史李在钦,献于行在。柴荣下令将他斩首示众。

孙行友,“狼牙山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与哥哥孙方简利用邪教拉帮结伙,占据狼牙山,原本是官府心腹大患,在“晋辽大战”中,孙方简、孙行友兄弟成为浪子回头的典范,率部与契丹周旋,屡次深入契丹境内搞偷袭。后汉时继续跟契丹人作对,一直到如今的后周,定州孙行友仍然是征讨契丹的中原先锋军。

5月5日,柴荣升瓦桥关为雄州,将涿州的容城县、归义县划拨给雄州。瓦桥关是中原与幽州之间的战略要地,此前朱温讨伐幽州刘仁恭的时候,瓦桥关就是明星关隘,柴荣赋予了它一个新名字,雄州,而今天,它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雄安。

升益津关为霸州,划割文安、大城二县隶之。调发棣州、滨州数千民夫,新建霸州城,命大将韩通监督工程进展。

命韩令坤为霸州总司令,陈思让为雄州总司令,各率部驻守。

雄州、霸州,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柴荣北征之心并未泯灭。收复幽云十六州,仍是柴荣的战略目标之一。

面对后周的突然袭击,契丹派大将萧思温挂帅防御,辽穆宗耶律璟也亲自到幽州坐镇,另外还派千里快马,驰奔河东太原府,命令北汉刘承钧出兵后周的背后,借以牵制。

提起萧思温,大家也许会比较陌生,但是要提起他的女儿,则可谓是妇孺皆知,她就是评书演义中那个着名的“萧太后”——萧燕燕,那个把大辽国带入鼎盛时期、让中原人吃尽苦头的契丹女强人,《杨家将》、《大辽太后》、《四郎探母》等作品中的“萧太后”。

听说后周退兵后,契丹人这才长舒一口气。

大将李重进奉命教训北汉,兵出土门关,斩首两千余;潞州西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攻克辽州,生擒刺史张丕;晋州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郭威的大舅哥)率兵攻入北汉境内,招降城堡据点一十三所……

北汉被契丹爸爸坑苦了。

柴荣退到澶州的时候,病情加重,大驾止于澶州,所有近臣都不得觐见,于是人情惶恐不安,各种揣测和流言蜚语盛行。当时只有一人能接近柴荣,此人便是柴荣的妹夫,时任澶州节度使的张永德。

群臣纷纷找到张永德,说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有变,澶州离京师只有一步之遥,为何不速回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