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小节与大义 (第2/3页)
颜御史如果真要某说的话,那某只能说,这玩意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朝廷此番让某去两淮及江南,所为之事,不过财帛与粮秣而已。只是,圣人就给了一些空白盖印的圣旨,让某自行颁布政令。这要如何使得?”
见方重勇不上套,颜真卿想了想,最后还是轻叹一声道:
但是你要问某对于那边的军务有什么想法,那某只能说:此行并无敌酋在侧,某实在是什么想法也没有。”
这次颜真卿是“采访使”,负责捞钱;银枪孝节军是禁军,不方便在两淮及江南做事,所以方重勇上书基哥,要了一个“淮南节度使”的临时差事。
但使用这玩意的钦差大臣,也要承担使用金手指的风险。
颜真卿疑惑问道。
“颜御史兹扰地方,贪赃枉法也就罢了,你自去便是。
某看在同僚的份上,只当是眼睛瞎了看不见。
但颜御史拉某下水就不对了,银枪孝节军是为大唐横扫西域的功勋部队,岂能做打家劫舍那样的事情?
就算某肯干,忠勇的将士们也不肯呀。”
方重勇摇头叹息道。
他这态度很明显了:不管你怎么暗示,反正我就是不上套!
方重勇这招打太极,可把颜真卿给急坏了。
“此番南下筹款,事关大唐安危,请殿下教我。”
颜真卿对方重勇叉手行礼道,也不敢再像之前那样端着架子了。
看到颜真卿服软,方重勇这才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颜御史,某问你,吐蕃人若是冲下高原,一路势如破竹向东进发,最快需要多久能打到扬州城?”
哈?
颜真卿一愣,万万没想到方重勇问这么一句,看上去跟话题毫无关联的问题。
“就算大唐不在了,吐蕃人要打到扬州,那也是难如登天啊!”
颜真卿苦笑道。
“对啊,这个道理朝廷明白,你我都明白。而扬州本地大户不傻,他们也明白呀!
所以朝廷边军如何,朝廷禁军如何,他们一点兴趣也没有!
对于那些人来说,他们良田遍地,商铺满街,旗下佃户帮工无数,数钱都数到手软。
吐蕃人打不到他们家,契丹人打不到他们家。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某一位皇子政变上位,他们都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反正,那些是是非非离他们很远,他们也对朝廷谁当家,感觉无所谓。
现在颜御史要去扬州,告诉那些人,现场朝廷困难,他们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出来,给朝廷筹建禁军。
你说,他们能乐意么?”
方重勇一番话下来,把颜真卿给干沉默了!
在颜真卿看来,现在朝廷困难,两淮江南不比河北,这些地方远离战端,承平日久,都是托了大唐的福。
这些地方,这些人,难道不应该对朝廷心怀感激么?
就算自己不用强,多多少少也能搞点钱吧?
可是听方重勇一说,他才发现自己想得太天真了!
心怀感激?不存在的!
良田是老子从先人那边继承下来的,跟伱朝廷无关。佃户帮工们给老子做事天经地义不偷不抢,老子的家财万贯都是勤劳致富,和你这狗朝廷又有什么关系!
老子又不造反,你也不要妨碍老子做富家翁!
果然,应该还是这样想的人比较多吧。
淮南江南偏安一隅,地理条件都是天生的,活该就是安逸,这些关你朝廷什么事!
某些两淮江南的大户会如此做想不奇怪,人之常情罢了。
就好像很多大唐官员,都认为在任上办了点差事,是自己的本事,而跟朝廷的体系一点关系也没有。
诸如唇亡齿寒,负重前行之类的概念,他们就算明白,也会佯装不知。
在这些人看来,每年按朝廷的规矩交税就得了,他们又不打算造反,朝廷也不要来干扰他们恬静无忧的生活!
大家各自安好,又有什么问题呢?
“听殿下如此说,本官倒是要向圣人请辞,告老还乡了。”
颜真卿无奈叹息,摇头苦笑道。
“正常来说,要这些地方大户们出钱,很难。
就算强行实现,恐怕将来也会遗臭万年。
颜御史此来,想必也是不想让世人诟病。”
方重勇微微点头,没有否认颜真卿的说法。
事实上,颜真卿就是因为爱惜羽毛,不想将来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搜刮地方,极尽所能,罄竹难书”的名声,才来这里找方重勇求助的。
要不然,他何必大费周章兜圈子呢。到了两淮江南,把刀架在富户们脖子上不就完事了么?
之前在杏花楼里面,说的都是方略,是要怎么做,不涉及具体执行。
当时颜真卿也觉得问题不大,两淮江南之地应该也有许多“仁人志士”,肯为国家出力,捐出家中
↑返回顶部↑